-
家課的目的:
-
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,延展學習,並鞏固課堂所學,加強對課題的理解,建構知識。
-
讓教師找出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,以調整教學計劃及策略,提供適時回饋,促進學生學習,同時亦有效回饋課程的規畫與實施。
-
讓家長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和特質,從而能適時作出支援﹔同時也讓家長了解學校課程的要求,攜手合作幫助學生改進學習。
-
家課的類型:
-
紙筆家課(校本課業、工作紙、作業、補充練習等)
-
專題研習(科本及跨科)
-
剪報
-
預習
-
閱讀
-
網上延伸課業
-
家課的份量及質量:
-
星期一至五之家課量
-
中英數常各科以2項為上限(改正不計算在內),其中詞語及抄書功課量合共2項為上限,並由科任老師互相配合調適。
-
各科家課時數
-
一至三年級:中文、英文、數學各科約15-20分鐘,常識約15分鐘。
-
四至六年級:中文、英文、數學各科約20-30分鐘,常識約20分鐘。
-
星期六、日之家課量
-
家課量只略增,讓學生在週末享受天倫及上興趣班。
-
各科建議家課時數
-
家課份量和時數約平日的1.5倍。
-
份量較重的家課,如寫作、資料搜集等會盡量安排學生於周末或假期完成。
-
家長的配合:
-
家長可協助子女安排固定的家課時間,營造一個有助學習的環境,例如,關閉電視,減除滋擾;協助子女培養作息有序的良好習慣;按家課的要求及緩急優次,分配時間,依時完成。
-
指導子女做家課時可着重啟發他們的思考,因此在指導時只作出提示而非直接提供答案。避免提供過多的支援,甚至代他們完成家課,以免他們養成倚賴的習慣,妨礙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。
-
鼓勵子女積極與同學協作,例如與同學一起完成小組討論報告、集體創作、專題研習等家課,從而學習與人溝通、表達意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,以發揮協作精神,盡力做好本分。
-
毋須要求子女做過量的額外補充練習,或參加以機械式操練方法教學的補習班,以免減低子女的學習興趣。
-
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均衡發展,讓子女在做家課之餘有充足的休息時間,以發展個人興趣及潛能。另外,課後亦有空間享受各種體藝活動,並與家人、同儕和朋友建立良好關係,從而建立均衡和健康的生活模式。
|